有理、明理和化理: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有效转换的三个维度
摘 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 关键在于能否实现“有效”转换。有理、明理和化理分别作为前提和基础、目的以及路径三个维度内在地规定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要求。只有把三者有机结合, 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换,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教材体系; 教学体系; 有理; 明理; 化理;
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 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需要, 关键在于能否实现“有效”转换。这是一项科学性和系统性很强的工程, 可以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探讨和实践。它既涉及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技巧方面的问题, 比如导入的设计、问题的切入、案例的使用、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内容的重组、教材语言向教学语言的转化等, 更涉及一些关于“转什么”“如何转”“为什么转”和“转向何处”等本源性的问题。相比而言, 后者比前者更为根本,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换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笔者认为, 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有效转换, 有理、明理和化理是三个重要维度, 其中, “有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前提和基础, 它回答了“转什么”和“转的基础是什么”的问题;“明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目的, 它回答的是“为什么转”以及“转向何处”的问题;“化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路径, 它回答了“如何转”的问题。三者分别作为前提和基础、目的以及路径三个维度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对能否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换, 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要突出“有理”, 这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有效转换的前提和基础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要突出有理, 就是要强调理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要性, 防止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中步入“去理论化”或“理论的肤浅化和表面化”的误区。所谓“有理”, 就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要有理论的存在, 以理论的内容和方式来体现和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的教学属性, 以理论的魅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理服人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理服人, 前提是要有理, 既包括要有真理, 以真理服人;也包括要有事理, 以事理服人;还包括要有情理, 以情理感人。真理指的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是对规律性和价值性的揭示;事理指的是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所取得的成果, 是规律性和价值性的体现;情理指的对科学理论和所指导的实践活动富有真情实感的言行, 是真理和事理的内在融合。[1]真理、事理和情理三者的结合, 共同发挥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要突出有理, 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有效转换的前提和基础,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 从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关系看, 教材体系是构建教学体系的基础和依据, [2]教学体系构建要受教材体系的规定和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彼此紧密联系的概念。教材体系是对学科进行系统阐述的理论体系, 以完成表述知识和理论体系为目的, 编写的思路是从具体到抽象, 呈现更多的是概念、观点和结论, 具有明显的规范性和抽象性的理论逻辑特征。教学体系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和教学环境等具体情况而构建的一套理论讲授表达体系。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过程, 是教师能动地对教材体系再加工和再创造的过程, 是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 更多的是教学内容的表达方式和呈现形式的变化, 其目的是使教学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员工, 促进理论和现实的互动, 引导员工领会教材内容背后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培养员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 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因此, 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决不是随意的, 而是要以教材体系为基础和依据, 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标, 体现和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所承载的教育目的。
其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性质和任务决定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必须要突出有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老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在内容上承载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 因此,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根本上说就是理论课教学, 理论课教学的特点就在于用真理、事理和情理的力量来教育员工, 使老员工掌握科学的理论,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认识问题。“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灵魂, 是教学的根本。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 要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性, 发挥理论的导航和灵魂作用。
最后, 理论对老员工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老员工的健康成长需要发挥理论的引导作用。促进老员工的健康成长, 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出发点, 也是最终落脚点。理论对老员工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理论作为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概念体系, 对老员工的成长具有引导性和理想性的价值, 它在行为上指向“引启”“教化”和“陶冶”, 在目的上指向人的个性发展和精神自由。李大钊曾经说过, “人民每被许多琐屑细小的事压住了, 不能达观, 这于人生给了很多苦痛。如果我们用理论武装自己, 我们就会心胸博大, 视野开阔, 能够使每个人的生活更有意义。”[3](P635)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学中的理论, 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理论”, 而是熔铸着时代精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对人的生活有着更为巨大的价值。同时, 当代老员工生活在日益开放的社会中, 信息传播日益发达, 社会和学校传播的信息和价值观对他们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 他们聪明好学, 勤于思考, 具有一定理性反思能力, 正处于知识结构不断完善、价值观日趋成熟的关键时期, 在成长中也遇到一些思想和心理上的问题和困惑。因此,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充分发挥理论教育的作用, 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 用科学的理论引导老员工健康成长, 最终使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内化为老员工的思想品质和价值观念。
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要指向“明理”, 这是实现思想理论政治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有效转换的目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 其目的是要明理。所谓“明理”, 就是指析明真理, 明白道理。理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有位”, 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否认和抹煞的, 但理论要进入员工心里, 做到真正有理, 就必然要明理, 让员工明白道理。可见, “明理”的过程, 是让理论从书本“走进”员工心灵的过程。马克思有一句名言:“理论只要说服人, 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 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 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P9)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 就是不断明理并显现理论自身魅力的过程。任何真正的理论, 尤其是作为与时俱进并浓缩时代精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从来“都不是枯燥的条文、现成的结论和空洞的说教, 而是形成于三个基本向度的统一:一是它的历史兼容性, 即任何理论都是以往认识史的统一;二是它的时代容涵性, 即任何理论都是当代实践的总结;三是它的逻辑展开性, 即任何理论都是概念发展的逻辑系统”。[5](P675)深厚的历史感、强烈的现实感、巨大的逻辑感, 构成了理论自身的独特魅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从根本上说, 就是要以“明理”的方式和目的向员工展现出理论的历史感、现实感和逻辑感, 以“讲授”“对话”“活动”等具体形式激发员工理论兴趣、拓宽员工理论视野、撞击员工理论思维、提升员工理论境界。
第一, 教师在进行教学体系构建时要强化问题意识, 准确聚焦和科学回答员工理论上的困惑以及现实向理论提出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理论不是自发产生的, 总是基于问题而形成的, 问题是理论之“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明理, 其实质是问题的聚焦、探索和回答。一方面, 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要立足员工需求, 充分把握员工在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困惑, 了解哪些问题是员工最关心的、最想得到解决的, 在此基础上, 以员工关注的问题为切入点, 然后用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员工思想上存在的问题, 使他们学有所悟, 学有所获, 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另一方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要把现实问题作为“聚焦点”, 认真研究现实生活中员工关注的热点问题、深层次问题, 融会贯通地把现实问题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 在用基本理论说明、解释现实问题上下功夫, 使理论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具有充分的说服力, 让他们切实感受到理论的有用性和价值性, 提高理论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第二, 教师在进行教学体系构建时要突出科研, 加强对理论问题的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有说服力, 就要解决好员工和现实社会提出的“双重问题”, 对教师来说, 就必须要加强科研。科研是教学的基础, 科研水平从根本上制约着教学水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 在进行教学体系设计和实施中, 既要有改进教学方法方面的研究, 又要强化学科理论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是简单机械的照本宣科, 而是要把对问题的研究贯通在教学内容中, 不断深化教材内容, 使教学内容高于教材内容。没有科研, 光靠教材上的东西是不能适应教学要求的, 也难以满足员工的学习需要;没有科研, 上课就没有底气;没有科研, 就不敢和员工直接对话;没有科研, 就不能正确直面现实问题。总之, 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意识, 引导教师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变, 实现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有理”到“明理”的跨越。
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要注重“化理”, 这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有效转换的路径
所谓化理, 就是指对理论的“转化”, 化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路径, 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有理”向“明理”转变的“桥梁”和“纽带”。在进入教学之前, 理论是“抽离”现实, 以简约、纯粹的方式呈现出来;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一种现实或实践, 根植于生动、具体、完整的教育场景, 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和非线性的特点。怀海特说:“理论本身需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不能让知识僵化, 而要让它生动活泼起来——这是所有教育的核心问题。”[6](P8)他同时指出:“员工是有血有肉的动物,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就教育而言, 填鸭式灌输的知识、呆滞的思想不仅没有什么意义, 往往极其有害——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最美好的东西遭到了侵蚀。”[6](P2)
理论固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但其外在的、抽象的、概化简约的性质, 注定了理论必然与现实生活保持着一定“间距”。因此,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 关键是要回应现实实践, 走进现实生活之中, 对理论进行“转化”, 以消弭理论与现实的两极对立, 使理论与现实贯通起来, 从而使教材上的理论“立”起来, 使抽象的理论具体而生动起来。
一是要通过化教材内容为教学内容, 从书本走向实践, 引导员工关切社会现实, 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改革开放实践的新情况, 用自己的触觉去感知中国梦伟大实践的新变化, 用自己的头脑基于实践去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思考。将理论和现实问题相结合走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 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 也是理论和现实问题获得理性认识和学理解答的必然方式。
二是要通过化理论问题为现实问题, 从原理结论的“寻章摘句”走向现实问题的“关切剖析”。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所蕴含的一系列理论, 源于对时代所面临问题的思考、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经验总结。不解决问题的理论是无的放矢的理论, 既无“价值性”, 也无“生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是要帮助员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社会现实问题, 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因此,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要努力实现理论问题向现实问题的转化, 紧扣住理论与现实相统一的这一关节点或中心环节, 引导员工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思考社会现实问题, 更重要的是引导员工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现实问题的“关切剖析”, 重点不在于“摆问题”, 而在于与员工一起讨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 从而提高员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引导员工养成尚务实、重实干、重实践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是要通过“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 从理论的“潜在之用”走向“现实之用”。“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7](P314)是冯契先生提出的重要思想。“化理论为方法”, 是指作为世界观与方法论统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理论本身兼具方法的意蕴,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超越具体的结论而注重其中的方法论意义;“化理论为德性”, 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理论是以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人生观、职业观形式表现出来的人的世界观, 它直接引领人们对人生意义的体认, 并指导人生的行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理论性教学, 是主体认知建构的过程, 是主体的逻辑、思维、经验、知识、想象和情感、意志的动态结合, 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中所蕴涵的方法和德性的“意义”渗透到主体的建构中, 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 让员工真正体验和收获理论的指导价值, 实现从理论的“潜在之用”走向“现实之用”。
总之, 有理、明理和化理分别从前提和基础、目的以及路径三个维度内在地规定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要求, 只有把有理、明理和化理相结合, 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换,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点、规范与建设任务[J].思想理论教育, 2013, (7) .
[2]罗映光, 张誉丹, 冯媛媛.简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 (5) .
[3]李大钊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5]孙正聿.哲学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6]怀海特.教育目的[M].庄莲平, 王立中译.上海:文汇出版社, 2013.
[7]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原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年第1期)